返回旧版  |  联系我们
通知公告  |  新闻资讯  |  政策文件
关爱心灵  护航成长
心理健康辅导员网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最新通知
最新通知

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

专业技能培训


推荐新闻
  
突发精神疾病的校园危机干预——高校思政体系下的协作模式探索
来源:中国江苏网 | 作者:张晓文 | 发布时间: 2022-04-20 | 2872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 基本信息

M是某大学二年级的学生,某天在上晚自习回宿舍的路上突然出现精神异常,感觉被跟踪,监控,怀疑自己身体或衣服上被安装监听设备,随时随地现场直播他的思想和行为。他为此感到害怕,想要躲避这种监控,但有时也会怀疑事件的真实性,觉得是不是自己多想了。随后几天,M觉得无论他在吃饭、睡觉、上课,还是在卫生间,都有他认识的某人在说话。这种情况让他心烦意乱、特别是在卫生间如厕,这个人的存在让他排便困难。M渐渐无法分清现实与幻觉,努力与大脑中的声音斗争,夜晚在空旷的操场大声争吵,在宿舍里自言自语,不时哭泣,心烦意乱,无法入眠。宿舍舍长最先发现M的异常,怀疑他有精神障碍,向学校心理中心求助。

二、 影响因素

(一) 家族因素

M系家中独子,父亲系企业职工,中学文化。母亲是家庭妇女,家庭经济状况尚可,上大学无贷款,也未申请困难补助。上大学前与父母、爷爷奶奶同住,家庭关系融洽。M母亲家兄弟姐妹4人,普通家庭,精神健康。M父亲有1弟1妹,M的叔叔读过大学,患有精神问题,不能工作,不曾结婚。M的姑姑离婚独居,性格孤僻,但工作稳定。

(二) 个人因素

M系应届生考入大学。小学和初中都在家附近,走读上学。M从小平常内向、安静、好学,成绩良好,与人相处正常,人际关系良好。中考成绩优异,考入当地重点高中。M在高中学习压力大,会有焦虑,有时睡不着,与同学互动减少,喜欢一个人独来独往。M父母对他比较信任,但平时交流少,妈妈负责照顾M的生活,细致耐心。

(三) 患病史

M高二的时候开始会时不时出现幻听,好像有个人知道他的所作所为,并把知道的告诉别人,让他非常害怕。M把自己的经历说给父母听,父母说他太累了,休息休息就好了。M休息一下,情况会有好转。M从未看过医生,但因为叔叔有精神病,曾经担心过自己的精神问题。父亲告诉他,叔叔的精神病是谈恋爱受刺激导致的,不是家族遗传性的,他才放下心来。M对自己的精神状况是有些疑虑的,既担心又害怕别人看出什么异常,越发内向,但学习成绩优秀,喜欢思考,深得老师的喜欢。

M高考期间非常焦虑,再次出现幻听,M以极大的意志力控制自己,完成高考,但成绩没有预期的好。考入大学以后,M对住校生活很热情,与同学互动增多,表现得较为活跃。但因作息时间与舍友冲突,产生一些矛盾,发生过争执,感觉自己被孤立。后来在家长的开导下,关系慢慢缓和,趋于正常。随后M开始关注学习,希望在学习上保持优势,虽然努力,但学习成绩中等,没有挂科。M发病前没有与人发生冲突,也没有学业压力。

三、 危机干预过程

(一) 发现问题

宿舍舍长王同学最先发现M异常。王同学是他们班的班级心理委员,参加过由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组织的“QPR危机干预守门人培训”,具备初次接触危机,进行紧急危机干预的能力,了解精神疾病的基本常识,也了解这个同学的个性脾气。他最先发现M的行为异常,比如自言自语、哭泣、烦躁不安,立即意识到可能出问题了。他跟M聊天,坚持“不激惹,不说教,多听少说”的原则,尽量多了解他的所思所想,以及在精神异常状态下的焦虑和担忧。一边安抚其情绪,一边拨打学校心理中心电话求助。

(二) 启动干预程序

值班助理接到王同学求助电话,了解情况后立即报告值班老师。值班老师朱老师了解情况后启动危机干预程序。首先请王同学安排宿舍的人陪伴M,确保其不离开视线,处于安全状态。然后请王同学到心理中心详细介绍该同学的情况。最后联系辅导员进一步了解该同学的基本信息,家庭状况、经济状况、学习状况等等。辅导员走访宿舍接触该同学,核实心理委员报告的信息,M对辅导员表现出戒备,看起来没有异常,问问题不回应。

鉴于M对王同学的信任,朱老师指导王同学劝M到咨询中心寻求帮助,承诺会保密。(患精神疾病的个体,如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存在自知力不同程度的丧失,往往否认自己存在心理问题,排斥他人的帮助,在他人主动靠近时情绪激动,可能会有攻击行为)。在王同学的劝说下,M在王同学的陪同下来到心理咨询中心。

朱老师接待他,跟他谈话,评估他的精神状况。M在与朱老师交谈的过程中表现得越来越兴奋,侃侃而谈,诉说他在开始听到对他的思想行为现场直播的“声音”后一个星期的时间里,与“跟踪者”互动的过程和自己的内心挣扎。该同学也谈到自己的压力、疑惑和恐惧。M一直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偶尔能回到现实中,怀疑自己是不是幻觉,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中心老师抓住时机,劝说M到脑科医院诊断。M最后同意到脑科医院诊断,并请中心老师跟家长讲,表示担心家长不相信自己说的话,说不明白,家长不会相信等等。中心老师同意跟他一起跟家长谈。朱老师整合所获得的信息,认为该同学可能精神病发作(精神卫生法明确规定,精神疾病的诊断必须由专科医院的精神科医生进行),需要送医院诊断治疗。

(三) 联系家长

在朱老师劝说该学生主动到脑科医院诊断治疗的同时,中心的另一位老师与辅导员讨论联系家长事宜。M的辅导员电话通知家长,强调孩子目前安全,情绪比较烦躁、感觉有人跟踪,不能安心学习,睡眠也不好。请家长到学校,一起讨论帮助孩子的方案,帮学生渡过难关。家长在接到学校通知的时候,往往一时难以接受,心情复杂。心理咨询师与辅导员一起讨论电话沟通的方法、技巧,对可能出现的状况作出预案,真诚、坦率表达关切。电话沟通后M父母、家人一行四人来到学校,见过辅导员后,与辅导员一起到咨询中心跟孩子见面。

朱老师和M一起跟家长见面。朱老师客观地描述该学生精神状况,强调该同学跟自己的精神疾病斗争,想要维持正常状态所做的努力。在介绍情况的过程中,注意该同学的反应,该同学不停点头,表示赞同。描述不夸大,也不诊断,尽量用学生自己的话描述他的病情。向家长强调当前要紧的是尽早看医生,做出明确的诊断,然后尽早治疗,这样最有利于学生尽快恢复健康。对家长的担心,比如考试怎么办,药物有没有副作用,会不会有药物依赖,到底为什么会这样等等一一耐心解释,并强调该学生目前需要诊断治疗,越早越好。M家长在跟学生辅导员、心理中心的老师沟通之后决定当天下午带学生去专科医院诊断治疗。

(四) 跟踪服务

M在家长陪同下去专科医院进行诊断,医生建议住院观察,遂办理住院手续,开始系统治疗。同时家长帮助M办理休学手续。从危机干预的角度,事情告一段落,但从学生成长的角度,度过这段危机,需要更多的支持。心理中心与学院、辅导员和班级心理委员一起制定后续帮扶方案:包括继续与M及家长保持联系,了解疾病治疗和精神恢复情况,表达关心和支持;在M病情稳定后,支持其学习和参与社会活动,帮助其恢复社会功能;根据病情进行健康教育,消除病耻感,学会自我照顾;在出院休学恢复期间,提供远程心理咨询服务;在其痊愈后提供复学帮助,帮助他适应新的人际环境;在新班级开展精神健康的宣传普及工作,帮助同学认识精神疾病,消除对精神疾病的错误认识,接纳和支持M融入新集体等等。

M在休学一年后复学,跟随低一届学生学习,顺利完成学业,并找到工作。遵医嘱,M需要终生服药,定期复诊,但基本不影响生活质量。

四、 教育建议

M的状况是精神疾病发作,精神疾病是一类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致病原因不确定,有一定的遗传性。对突发精神疾病的紧急干预在高校的教育管理中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处置不当不仅会耽误治疗,还有一定的危险性。M的成功干预是在学校思政工作体系下,心理干预相关人员通力协作的结果。

按照《南京工业大学心理危机干预实施细则》[南工校学(2011)29号]的精神,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原则是:生命第一原则、家长参与原则、全程监护原则、分工协作原则。M突发精神疾病成功干预的经验有三点:

(一) 健全的防护网络是有效干预的基础

我校的五级防护网络包括学校、学院、班级、宿舍、个人。学校有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学院有心理辅导员,还有班级心理委员、宿舍舍长和学生个人。只有网络每个层级的人都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才能做到对危机及时发现、科学应对,减少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保障全体学生的利益。

充分发挥五级网络的作用要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的教育和培训,使他们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这种培训是一项基础工作,必须是全面的、长期的和专业的。在本次的危机干预中,班级心理委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及时识别心理疾病,陪护心理疾病学生,有效防止意外发生。现实中,最先接触高危学生可能是心理委员、普通同学、宿舍社长、宿管人员,学校保安人员等,如果这些相关人员能够了解心理危机和心理疾病的常识,学习简单的应对方法和技巧,及时通报相关部门,就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因心理危机造成的意外。

我校针对专业人员、非专业人员设置不同的培训方案,对非专业人员中心理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宿舍社长的培训也各有侧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也渗透生命教育和危机干预知识,将危机干预的知识传播到每一个学生,营造人人都需要帮助,人人都是助人者的文化氛围。

(二) 深切的人文关怀是有效沟通的前提

在普通民众的心里,出现精神异常远比身体的疾病更让人担心,害怕。无论是学生本人、家长以及周围的同学,往往会因为不了解精神疾病而产生种种排斥的心理,包括不想承认,不愿面对,拒绝治疗;害怕因为精神疾病受到不公平对待,不想让别人知道的病耻感。在与患病学生及其家长进行沟通的时候,危机干预及管理的相关人员,要充分理解当事人和相关人的这些感受,设身处地考虑他们的想法,寻求妥善的解决之道。

当事人一般不愿意听到“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概念标签,所以在跟他们谈话的时候可以“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描述他们的症状”,尽量体会他们正在遭受的精神痛苦,站在他们的立场考虑面临的困难。在与家长的沟通中也是如此,要体谅家长的不安和担忧,给他们一些时间接受事实,不要一见面就将孩子事情推给家长。任何嫌麻烦、脱责任、简单粗暴的做法都可能给患者及其家属造成伤害,并产生防御心理。要强调孩子正在遭受的精神痛苦,需要他们的支持和帮助。要向他们介绍精神疾病的一些基本知识,教给他们怎样帮助处于精神痛苦中的孩子,给他们提供支持,使他们成为孩子支持系统中最重要的力量。

(三) 充分的协作与配合是成功干预的保障

处于危机中的学生的求助对象可能是家长、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任课教师、校医院等,这些第一接触者的危机干预意识和能力为成功的危机干预争取的时间和机会,但危机干预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相关人员和部门的充分协作与配合,建立一种协作和配合机制非常重要。南京工业大学建立了一套危机干预的协作机制,保障危机干预的效果。主要包括“两协同”、“两联动”。

两协同包括“家—校协同”和“医—校协同”。“家—校协同”指建立重点学生“家—校会商”制度,对功能尚可、依从性良好的患病学生主张“家庭支持,协同帮扶”,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完成学业,并在完成学业过程恢复心理健康。对因心理疾病无法正常学习,需要休学休养的学生,主张“家庭为主,学校协同”。学校要协助家庭照顾学生休养期间身体和心理的康复。“医—校协同”指学校与社区精神专科医院建立协同工作机制,开辟大学生精神疾病诊断的“绿色通道”,使罹患精神疾病的大学生得到及时有效的专业治疗。聘请精神医学专家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顾问,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危机干预方案的制定,定期研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中的重点和难点,定期为精神障碍康复期学生提供药物使用、心理康复方面的专业指导。

两联动包括“过程联动”和“部门联动”。“过程联动”指危机干预不应仅限于危机发生那一刻的行动,预防—干预—辅导,是一个贯通的过程,是生命教育的一种方式。预防包括生命教育、生命关怀、危机防护网络的建设和维护、危机的早期发现,危机干预人才的培养等,预防工作做深做细不仅可以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还将促进危机干预的效果。危机干预后的心理辅导包括面向当事人的心理咨询和治疗,面向相关人员的心理辅导,包括哀伤辅导和创伤处理,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卫生知识宣传等。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危机,有效干预危机,化“危机”为教育的良机。“部门联动”指危机干预需要各个部门协同工作。南京工业大学的四方联动主要指学生管理、安全保卫、心理咨询、医疗服务四个部分,任何一方通过任何渠道发现心理危机情况报告时,都要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同时通知其他部门,组成个案危机干预工作小组,协调开展危机干预工作。

案例点评

所选案例具有代表性,案例分析结构完整,逻辑清晰,事实清楚,分析到位,规范性良好。本案例中的M突发精神异常,感觉自己被跟踪、监控,逐渐分不清现实与幻觉,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学校各级人员应对果断有序,及时避免了事态恶化。事后又保持跟踪服务,尽最大努力帮助M适应新的环境,融入新的集体,可以作为高校应对突发性精神疾病的紧急危机干预的示范案例。最后,根据这一案例工作,作者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教育建议,具有示范和推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