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  联系我们
通知公告  |  新闻资讯  |  政策文件
关爱心灵  护航成长
心理健康辅导员网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最新通知
最新通知

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

专业技能培训


推荐新闻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如何保障
来源:中国教育报 | 作者:俞正强 | 发布时间: 2024-02-29 | 1489 次浏览 | 分享到: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党中央关心、人民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近年来,教育系统加强工作部署,带动全社会关心关注学生心理健康,进一步巩固政府、学校、家庭、医疗卫生机构共同促进和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工作格局,为广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环境。作为小学校长,笔者想从学校办学实践的角度,探讨一下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障问题。

班主任是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支撑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父母和班主任密切相关。一个基本事实是,父母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从孩子出生时就开始了,许多父母其实并不知道自己的方法是否得当。孩子入学之后,首先能感受到其父母的教养方法是否得当的人,是班主任。如果孩子的父母的教养方式有问题,那么,班主任就是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个有专业能力的人。

但是,班主任的专业能力是各不相同的。班主任见到一个孩子有多动、注意力不集中、说话多等不良表现,或者有攻击性强、不肯说话等问题时,其第一念头是嫌弃、抱怨还是疼惜、拥抱,便是班主任专业能力强弱的基本分水线。

一个专业能力弱的班主任,遇到孩子这些问题时,会抑制不住地嫌弃,抱怨自己倒霉。做得最多的事是报告家长,告诉家长孩子有问题,需要家长好好管教。家长管教越多,孩子越麻木;孩子越麻木,教师越嫌弃。直至班里的同学也嫌弃了,孩子迟早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

一位专业能力强的班主任,遇到行为出格、性格乖张的孩子时,心里会充满不舍,总是心疼孩子。他会在深入观察了解的基础上,为孩子制定一个方案,并由自己亲力亲为实施,同时告诉父母如何配合。有家教问题的家长,通常都不缺乏爱,而是缺乏方法,一旦有好的方法,家长自然是会全力配合的。如果在配合中见到了孩子的改善,家长们都会乐此不疲。这样,孩子的心理问题迟早都会得到改善。

所以,建设一支专业的班主任队伍,是促进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支撑。

拥有希望是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石

我们常说“三月天,孩子脸”,说明孩子是特别容易开心的。所以,孩子今天一时的痛苦,并不表示他们抑郁,因为他们明天就可能开心地蹦蹦跳跳。

孩子的脸为什么不会变了?对一些学生而言,家庭和学校的无死角监管是个大问题。小学生与幼儿园的小朋友不同,幼儿园的小朋友是很享受父母的无死角监管的,这种监管,在幼儿园的时候,应该叫爱护。小学6年,孩子会从享受父母的无死角爱护,慢慢转变为讨厌这种爱护,而这种渐渐滋长的讨厌情绪,在一些父母看来是叛逆,是急需父母管教的体现。于是,这种全方位的爱护就发展成了无死角监管。

监管本身是中性的,如果父母在监管中方法得当,自然是最好的家庭教育。如果父母在无死角的监管中方法失当,那么,孩子就会在监管形成的逼仄环境中变得烦躁或抑郁。小学生如果在学校里也受到这种无死角的监管,同样也会如此。

在父母构筑的家庭环境与班主任构建的班级环境里,如果孩子持续地感受不到希望,且在十分努力后依然没有希望,就容易发生心理健康问题。

在一些学校,为了让学生“会”,始终在揪孩子们的“不会”。为了让孩子成才,始终在发现并改正孩子的“错”,而班主任便是发现“不会”、揪出“错”的关键人。一些班主任是如此地为孩子的“错”着急,不仅会对孩子的“不会”与“错”进行理所当然的训斥,还通过夸张地表扬一部分孩子的“会”与“对”来对比、彰显另一部分孩子的“不会”与“错”。

一个小学生,如果在内心不够强大的时候,长久地浸泡在“不会”与“错”中,就会产生没希望的窒息感。给孩子希望,是一件说难很难、说不难也不难的事,关键在两点:

第一,班主任要接纳孩子的“不会”与“错”。在众多的“不会”与“错”中发现“会”与“对”,从而不断燃起孩子们的希望,保持孩子们对自己的信心。班主任如此,其他教师也是如此。

第二,改评比制为达标制,只要达到预先规定的要求,就能获得孩子们所在乎的奖状。对于特殊的孩子,可以选择用“私人订制”来激发他们的动力。在达标的过程中,要认真,不能“给”也不能“送”,要让孩子们相信“希望”与“努力”的关系,使其渐渐地形成“努力是有用的”信念。

集体活动是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集体活动”包含三层意思:

第一层是“集体”,一个满身污泥的人跳进一个清澈的水池,荡一荡,身上的污泥就没了,一会儿水池依然是清澈的。同样,一个身体干净的人跳进一个污浊的水池,泡一泡,身上就沾满了污浊的东西,这个水池依然是污浊的。集体便相当于这个水池,一个清澈的水池,具有清洁功能,又有自净能力。

第二层是“活动”,活动的作用,用泰戈尔的一句诗来讲:鹅卵石的美丽不是锤的敲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如果将说教、训斥、惩戒比喻为“锤的敲打”,那么,一个一个生动有趣的活动便是“水的载歌载舞”了。“活动”其实就是做一件一件的事情,可以是一个人做,也可以是一群人做。

第三层是“集体活动”。集体活动既可以描述成为建设集体而组织的活动,也可以描述为基于集体而开展的活动,具有明确的成长目的,具有引领感、力量感、仪式感。哪怕是“集体”中的自由活动,依然带有集体的烙印。

为什么集体活动是小学生心理健康保障的重要方法,其原因在于活动离不开人与人的深度合作。心理健康的问题最终都会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困难。

小学生从二年级开始,便有了对团队归宿的朴素需求,喜欢有个好朋友,有群小伙伴。他在活动中体会到规则的重要,体会到人与人的不同,体会到不同的人在一起时的力量感与愉悦感。这种力量感与愉悦感带来的对团队、集体的依恋,便是心理健康得以保障的原因。

教师通过集体活动的不断组织,将自己作为小学生心理健康保障者的地位,慢慢地让渡给小学生的同伴们,慢慢地让渡给小朋友自己。

学校要营造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土壤

学校必须着力建设一支专业的班主任队伍,让班主任从一个事务者转变为一名教育者。班主任作为教育者的专业性主要体现在两点。第一点是,对孩子拥有教师之爱。教育家顾明远先生强调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十分正确的。教师之爱有别于父母之爱、同伴之爱。父母之爱倾向于“因为你是我的孩子,所以我爱”;同伴之爱倾向于“如果你和我投缘,我就爱”;教师之爱则应该是“即使你与我的期待完全不同,我也爱你”。第二点是,总能想出一些适合孩子的办法。面对孩子的问题,绝不会说我没有办法。而最好的办法便是开展一个一个充满新鲜、富有情趣又久久难忘的活动。

学校还需要建立一套有利于班主任给孩子希望、为孩子组织活动的机制。这套机制的要点包括:第一,相信以班主任为主的教师队伍的得法教育才是解决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方法,以此去改善班级管理、改善课堂教学,弱化成人世界的心理测试与心理辅导。第二,将学校的评价办法从鼓励小学生去竞争,改为鼓励小学生去“共长”,从而将全体小学生的同伴环境从“博弈场”替换到“共生场”。第三,建立班主任的办法交流会。不断地去发现班主任及学科教师好的教育方法,并将这些方法分享给全体教师,在交流中不断相互启发、相互促进,这样教师们的方法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好。

讨论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保障方法,其目的是让小学生不发生心理健康问题,或者将已有的一些心理不健康的苗头及时得到矫正,从而达到不发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目的,这是一个教育者应有的追求。

(作者系浙江省金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长)